1622 年 3 月 20--26 日(天启二年二月初九、十二、十五)会试
会试日期:
第一场: 1622 年 3 月 20 日(天启二年二月初九)
第二场: 1622 年 3 月 23 日(天启二年二月十二)
第三场:1622 年 3 月 26 日(天启二年二月十五)
1622 年 3 月 16 日(天启二年二月初五)
熹宗朱由校下诏,命大学士何宗彦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朱国祚共同担任会试主考官。按照旧例,每逢会试之年,惯例是由内阁大臣主持考试,并搭配翰林院或詹事府的一名官员担任副主考。当时原本已推举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主官的顾秉谦作为副手,但熹宗特别指定朱国祚担任主考。朱国祚为此上疏请辞,熹宗朱由校批复道:"今年是朕登基后的首次科举大典,特意任用两位内阁辅臣主持,以彰显朝廷对选拔人才的重视。爱卿不必推辞。"
明代会试主考惯例为"阁臣主持考试之事,翰、詹一人副之",即由内阁大学士主考,翰林院或詹事府官员辅佐。
天启二年(1622年)是熹宗即位后的首场会试,此次熹宗破例同时任命两位内阁大学士,属特殊安排,体现新帝对科举的重视
1622 年 3 月 26 日(天启二年二月十五)熹宗即位后的首场会试,此次熹宗破例录取名额增加至400人。
1622 年 4 月 5 日(天启二年二月廿五)取中举刘必达(会试第一名)等400人
1622年(天启二年)殿试
1622 年 4 月 24 日(天启二年三月十四)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叶向高、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韩爌、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何宗彦、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朱国祚、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沈㴶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张问达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继偕、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、户部尚书汪应蛟、刑部尚书王纪、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、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盛以弘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周如磐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署掌院事钱象坤、兵部左侍郎张经世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骆从宇、周炳谟、魏广微、通政使司左通政袁可立、大理寺左寺丞郭尚宾为殿试读卷官。
1622 年 4 月 25 日(天启二年三月十五)熹宗 朱由校亲临皇极门【紫禁城太和殿庭院正门。建于明永乐间,始称奉天门,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)更名为大朝门,嘉靖四十一年(1562)改名为皇极门。】主持殿试,对通过会试的贡士刘必达(会试第一名)等409人进行策问考试。
熹宗 朱由校的考题: 文治武备、内靖外攘
朕惟自古帝王,所为搏挽干坤,匡扶世运者,靡不于文武二柄为兢兢。《书》赞帝尧乃武乃文,盖全德兼焉。而舜曰文明,禹曰文命,汤曰圣武,周之文谟武烈,各标其一。之数圣人岂于持世导民有偏指邪,毋其于中有交相为用者欤?夫阴阳、柔刚、仁义,自有天地而来,至于今不可废也。
洪惟我太祖高皇帝首辟区夏,成祖文皇帝载奠邦家,并提一剑驭军,而文治光昭于云汉,揭六经训俗,而灵爽震叠于雷霆。文由武张,武因文靖,于都哉,洵追踪帝尧而与虞夏殷周媲烈矣!奕叶相承,绍天阐绎,虽疆隅小警,不无震惊,然金瓯卒以不摇,万世永赖。则列圣之威灵实式宁之,芳躅具在,亦可得扬历其概欤?
朕以冲龄,嗣大历服,托于天下臣民之上,日夜思所为觐扬光烈,惟是讲学勤政,亲贤爱民,简将治兵为大务。盖干羽舞阶,鼓鼙思士,实并图维执事焉。而蠢兹丑裔,逆我颜行,二年于兹,竞未有能制其命者,何也?岂政教隳而文德阙,抑声容盛而武功弛与?
夫禁旅之环萃自若也,卫屯之棋置自若也,班操之更番自若也,盟带砺者列第而居,绾组符者专阃而控。乃动云无将,动云乏兵,不获已议调发,而列镇苦虚伍矣。又不获己议顾募,而乌合驱市人矣。客兵散如抟沙,土着聚亦儿戏。总帅藉之勋胄,既由礼之惟艰;训练寄之戚臣,又典兵之有戒,戋戋唇吻,迄无成功。
说者以为承平日久,左武右文,故其弊至此。然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,古六军之帅即天子六卿,用以内修外攘,非歧途也。即如先朝殪阿台,驯也先,羁顺义,芟逆藩,创倭奴,以及迩年东征西讨之役。
咏《车攻》而歌《杕杜》者,讵异人任,毋亦惟是择人而专责之可欤?夫武之德七,文德十有一,季世犹能道之,矧在帝王!兹欲省繁言以核实,审操柄以图机,赫赫然收顺治威严之效用,恢弘祖宗鸿业,何施而可?
尔多士学古通今,怀并用之术旧矣。尚根极体要,明着于篇,毋泛毋略,朕将采焉。
译文:
我认为,自古以来帝王能够扭转干坤、匡扶世道国运的,无不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兢兢业业。《尚书》赞颂帝尧“乃武乃文”,这是具备了全面的德行。舜以“文明”着称,禹有“文命”之誉,汤号称“圣武”,周朝则以文治谋略和武功功绩各树一帜。这些圣人难道在治理国家、引导百姓方面有所偏废吗?恐怕是文治和武功在其中相互为用吧。
阴阳、柔刚、仁义,自天地诞生以来直至如今,都是不可或缺的。我朝太祖高皇帝首先开创华夏,成祖文皇帝进一步奠定国家根基。他们都曾提剑领军,而文治却如灿烂星河般光辉照耀;他们宣扬六经来教化风俗,其精神威严如雷霆般震慑四方。文治依靠武功来彰显,武功凭借文治而安定,实在是伟大啊!真可谓追踪帝尧,与虞、夏、商、周各朝的功业相媲美。
后世子孙相继承继大统,秉承天意,不断阐发弘扬。虽然边疆偶尔有小的警讯,引起一些震动,但国家的根基始终稳固,万世得以依赖,这实在是历代圣君的威灵在守护。他们的美好事迹都还存在,是否可以进一步宣扬其大概呢?
我以年幼之龄继承皇位,位居天下臣民之上,日夜思考如何彰显先朝的光辉功业。我认为讲学、勤政、亲近贤才、爱护百姓、选拔将领、治理军队是最为重要的事务。就像古代在朝堂上舞动干羽以显示文德,同时也不忘在战场上思念将士以彰显武功,这两者实际上应该同时谋划。
然而,如今那些愚蠢的叛逆之徒公然与我作对,已经持续两年了,竟然没有人能够制服他们,这是为什幺呢?难道是教化缺失导致文德不足,还是过于注重礼仪形式而使武功松弛了呢?
如今,宫廷禁军依旧环绕聚集,卫所屯田依旧如棋子般分布,军队轮流操练依旧如常进行。那些享有世袭爵位的人安居府邸,掌握兵符的人坐镇一方。但一旦说要打仗,就说没有将领,说缺乏士兵。不得已商议调发军队,却发现各镇军队兵员空虚;又不得已商议雇佣招募,招来的却是一群乌合之众,如同驱赶集市上的百姓。外地调来的士兵松散得如同散沙,本地招募的士兵聚集起来也如同儿戏。统帅多是凭借功勋世袭的贵族,难以对他们以礼要求;训练之事寄托于外戚大臣,又有外戚不能典兵的忌讳。大家空口议论,始终没有成效。
有人认为,由于国家长期太平,重文轻武,所以才出现这样的弊端。但我听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,古代六军的统帅就是天子的六卿,他们对内修明政治,对外抵御外敌,并非两条不同的道路。就像先朝消灭阿台、驯服也先、羁縻顺义王、铲除叛逆藩王、重创倭寇,以及近年来的东征西讨等战役,那些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人,难道是特殊的人才吗?无非是选拔合适的人并专门委以重任罢了。
武的德行有七种,文的德行有十种,即使是末代衰世之人尚且能谈论这些,更何况是帝王呢?如今我想省去繁琐的言辞以追求实效,审视权力以把握时机,赫然展现治国的威严和成效,来弘扬祖宗的伟大基业,应该采取什幺措施才可以呢?
你们这些贤士,学通古今,怀有文治武功并用的才略已久。希望你们能深入探究根本要点,清晰明确地撰写成文章,不要泛泛而谈,也不要过于简略,我将拭目以待。
状元文震孟殿试卷
臣对:臣闻帝王之临御天下也,必有光昭之文德,而后声教诞敷,可以建久安长治之规。必有震叠之武功,而后神气丕振,可以握顺治威严之本。文德何以光昭?经之以仁,纬之以义,浚发之以心源,融融焉敷贲于袭庆蒙休之日,而愈益昌炽者是已。
武功何以震叠?运之以谋,振之以略,折冲之以精神,赫赫焉提挈于户牖藩篱之外,而无不鼓舞者是已。有文德以植武功,故绸缪必谨,条画必周,而中外之奉灵爽以修宪度者自有所慑服,而无废弛颓窳之虞。有武功以鬯文德,故靡思不服,无人不怀,而遐迩之承德意以布纲维者,自有所奋发而无委靡衰弱之弊。
译文:臣听说帝王统治天下,必须具备光辉显耀的文德,而后教化才能广泛传播,方能建立长治久安的规划。必须拥有威严震慑的武功,而后国威才能彰显,方能掌握顺天应人的治国根本。
文德如何彰显光辉?以仁政为经线,以义理为纬线,从内心深处激发道德源泉,就像沐浴在恩泽福运中的阳光般温暖,越是昌盛时期越要保持其炽热。武功如何展现威严?以智谋运筹帷幄,以韬略振奋精神,用内在力量抵御外敌,在边疆之外展现国力,使四方无不心悦诚服。
文德为武功奠定根基,因此筹划必定谨慎,制度必定周全,使中外臣民敬畏天威、遵守法度,自然不敢懈怠懒散。武功为文德提供保障,因此疆域无不服从,百姓无不归心,使远近民众感念皇恩、遵循纲纪,自然奋发有为,杜绝萎靡衰败之弊。
古帝王所以大宝凝旒而宇宙日新,妙操纵而神其用,穆清端拱而朝廷常肃,总伦类而握其枢,由此道尔。藉令声灵虽播,根本先疏,则出言不足以副情,发号不足以明旨,凝注其何基焉,而势必溃败而莫挽,又或粉饰虽具,振刷全弛,纲纽积而欲解,法制习而不灵,张弛其何秉焉,而机且扞格而难操。此德衰于宥密之荒宁,功隳于庙堂之燕豫,而淳熙景烁之休所以寥寥罕睹也。开明光之长运,收安攘之洪猷,正有望于今日矣。
译文:古代帝王之所以能通过礼制凝聚权威,使国家秩序日新;以精妙的治国手段发挥神明般的作用;以庄重清明的姿态统御朝廷,总揽纲常伦理而掌握枢要——皆因遵循这一治国之道。
若根基不稳(即使声威显赫),政令也会与实情不符,号令难以贯彻核心意图,国家凝聚力将无从建立,最终走向溃败;若制度空有形式(缺乏执行力),纲纪废弛,法制僵化,治理节奏失衡,政务运作必然受阻。这正是因为帝王德行衰落于安逸享乐,功业毁于朝堂懈怠,导致清明盛世之景象难以再现。如今正需开启光明长久的国运,实现安内攘外的宏伟蓝图,这正是当下应努力的方向。
钦惟皇帝陛下,秉聪明睿智之资,备圣神英毅之略。继离方始,运符五百载之昌期,出震维新,历绍亿万年之正统。轸时艰而内帑屡发,德意渗漉于垓埏;疑国宝而众正汇征,贤材布满于中外。垂裳而贞百度,心知血气,咸霑天覆地载之规;锡命以怀万邦,南北东西,共惕雷厉风行之象。
一怒安民,虽边徼多虞,恬熙自遍于率土。七旬振旅,即干戈未靖,神武行奏乎肤功。追踪唐虞,媲美夏商,在此日矣。乃犹进臣等于廷,诹以文事武备,内修外攘,隲前王之得失,慨当世之凌夷,而究及于文德之所以阙,武功之所以弛,思以振积衰而操长胜,制六合以威四夷,即帝之畴咨,王之访落,不是过也。臣窃伏蓬藋,志愿输忠,非一日矣,方欲乘交泰之会,献倾否之谋,以补升平于万一,矧清问谆谆,敢不披沥以对。
译文:敬思皇帝陛下,天赋聪明睿智的资质,具备圣明神勇、英武刚毅的谋略。您即位伊始,国运正契合五百年一遇的昌盛时期;开创革新,承继延续亿万年的正统帝业。陛下忧心时势艰难,多次拨出内库钱财,仁德之意润泽天下;重视国家人才,众多正直之士都被征召任用,贤能之才遍布朝廷内外。陛下垂衣拱手就能使各项法度纯正有序,天下百姓,都沐浴在您如天地般广阔的规训恩泽之中;颁赐诏命以怀柔万邦,无论南北东西,都共同敬畏您如雷厉风行般的威严。
陛下一怒而起旨在安民,虽然边疆常有忧患,但百姓的安宁和乐已然遍及全国。出兵征伐不过数月,即便战事尚未完全平息,您的神明威武也即将奏凯成功。陛下的功绩足以追及唐尧虞舜,媲美夏禹商汤,就在今日啊。
然而陛下还将我们这些臣子召至朝廷,询问有关文治之事和武备之策,探讨对内修明政治、对外抵御外敌之法,评判前代君王的得失,感慨当世的衰落,进而深究文德为何有所缺失,武功为何有所松弛,思索如何振兴长期的衰颓之势并掌控长久的胜利,统御天下以威震四方蛮夷。即便像古代帝王的求贤咨询、新君的谋议国事,也不过如此啊。
臣私下隐居草野,早有报效国家、奉献忠心的志愿,并非一朝一夕。正想趁着国家太平交汇的时机,献上扭转危局的谋略,以对国家的升平之治略尽绵薄之力。何况陛下如此诚恳地垂询,臣怎敢不坦诚详尽地作答呢。
臣闻之,世治用文,世乱用武,此千古之雅言也。兵戈日炽,则马上之治自篾弃乎《诗》《书》;承平既久,则衣冠之流必轻藐乎钤弁:此亦千古之陋习也。圣王知其然,是以抢攘倥偬而讲求治理,使天下日涵濡养育于德教之中者,无敢一日之懈。
故黎民于变而万国咸宁,臣庶协中而四方风动,则皆文德之为效也。清宁燕暇而克诘戎兵,使天下日戒惧震悚于太平之世者,无或片念之媮。故百辟惟怀而侵凌不作,四方顺轨而悖畔不生,则皆武功之为力也。
译文:臣子听闻,天下安定时推行文教,天下动荡时依靠武力,这是千古以来的至理名言。战事频繁时,马上治国的武备自然会轻视《诗》《书》等文教;太平年代久了,文人雅士又会轻视军事将领。这也是千年来的不良风气。圣明君主深知此理,因此即便在战事繁忙、政务纷扰之时,仍坚持推行治理之道,让百姓日日在道德教化中浸润,不敢有一日松懈。因此百姓在变革中安定、万国和谐,群臣同心而四方归顺,这都是文德教化的效果。在太平盛世仍能严整军备,让百姓在太平岁月中保持警惕戒备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因此诸侯心怀敬畏而外敌不敢侵犯,四方顺服而叛乱不生,这都是军事力量的作用。
然文以经武,则忠君亲上之念,即寓于入孝出弟之民。武以济文,则除残去暴之雄,宁越于戢众安民之略。文与武又皆交际而互为用也,自汉以降,言文者只为治具之繁文,而终不出于心精之流注,于是时方无事,则君臣拱手,以貌相承,而倅遇倾危,则平日之所施设者,遂无一之可恃。
言武者亦仅声容之末技,而终不出于元神之鼓荡,于是时际偷安,则上下相蒙,以几侥幸,而一当险阻,则平时之所布置者,总无一之足凭。盖器大者不可以小道理,势重者不可以争竞扰,故毁誉于善恶之实,情慝奔于货欲之涂,而干纪作乱之事起,元帅之威不行于偏裨,偏裨之令不行于卒伍,而河决鱼烂之形成。以雍容为太平,以议论为能事,而兽奔鸟窜之祸伏。凡此皆文德之漓,武功之弛,三季之积弊,而千载之永鉴也。
译文:国家治理需要文治与武功相辅相成。通过教化百姓培养忠君爱国的思想,本质上是将"入则孝悌、出则友于"的伦理观念融入社会根基。而军事力量应当服务于治国安民,既要具备铲除暴虐的刚强手段,更要注重安定民生的战略智慧。文与武本应相得益彰、互为表里。
自汉代以来,文治逐渐沦为繁琐的行政工具。太平时期君臣虚与委蛇,表面维持礼节;一旦遭遇危难,平日的制度设计竟无一可用。武备建设也流于形式,仅注重仪仗声威,缺乏真正的军事魄力。承平日久上下蒙蔽,侥幸心理滋生;真正面临险境时,昔日的军事部署全然不可倚靠。
治国者若格局狭隘,便无法驾驭根本之道。是非善恶的评判被舆论左右,官员沉溺于私欲权谋,最终酿成僭越叛乱。军中更是乱象丛生:元帅威严难以下达,副将号令无法贯彻,如同大堤溃决、组织分崩离析。统治者将形式主义的和谐视为太平盛世,把空谈误作能事,实则暗藏土崩瓦解的危机。
这些教训揭示:文德衰微、武功废弛,实为夏商周三代末世的积弊。历史反复证明:文武之道不可偏废,治国者当以根本之道统摄全局,方能避免重蹈覆辙。
我太祖高皇帝驱异类于中原,复文明之土宇,干坤再造,月月重光。成祖文皇帝益绍述而光大之,岂惟剑威所指,足以混一区夏,实惟文告所被,足以永致綦隆。
文繇武张,武繇文靖,所以奠磐石之安,而开泰宁之治,贻厥之谋,规模宏远矣。列圣相承,世守勿替,河清海晏,固多康平宁谧之朝,而外患内忧,间有震动劻勷之会。然而削平底定,不旋踵而宅于安宁,即前代所视为极厄之运,无前之烈,皆不动声色而坐收之。时欤哉,有以占祖德入人之深,而皇灵之旁鬯,即百千世未有替也。
译文:太祖高皇帝(朱元璋)驱逐异族势力于中原之外,恢复华夏文明的疆土,开创了新的天地,使得国家重现光明。成祖文皇帝(朱棣)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一伟业,不仅凭借军事威势统一华夏大地,更通过文教政令使国家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。文治依靠武力来彰显,武力依靠文治来安定,因此奠定国家稳固的基础,开创了安定昌盛的局面。祖宗的深谋远虑,其规划堪称宏图大略。历代皇帝相继继承这一基业,世代恪守不渝。在王朝鼎盛时期,河清海晏,确实存在许多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;即便遇到外部威胁或内部动荡,也总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安宁。即使是前代视为最危急的困境,也未曾出现过如此辉煌的平定之功,往往能不动声色地从容化解。这难道不是祖宗恩德深植人心,皇天庇佑广被四方的明证吗?这种福泽即便历经千秋万代,也永远不会衰减!
陛下冲龄御宇,缵承鸿业,薄海内外,无不喁喁,仰德化之普被,慑神武之不杀,乃蠢尔小丑,逆我颜行,破军蹙地,曾无宁岁,征兵则兵穷,选将则将乏,禁旅之环萃,卫屯之棋置,宁异于曩时,而实而核之,不啻土羹尘饭之不可用也。
国家岁蠲数百万金钱以养若辈,而临事竟不得丝毫之用,则亦安取此林林者为乎?带砺之列第,符组之分阃,亦宁有异于盛时,而委而任之,不啻乳臭贾人之不可仗也。国家优世数十百金紫以荣若辈,而遍观曾莫收其一二之用,则又安取此桓桓者乎?宜圣心之惄焉以思,而慨然有意于省繁言以核实,审操柄以图机也。臣则以繁言之省,莫若先定是非之衡。
盖今之所谓是非者,皆毁誉也,毁誉之极,至于周公、新莽不能定,而千秋定评,竟无有是新莽而非周公者,惟其实焉耳。事必有据,据必有见闻,见闻既确,而镂空刻影之谈自知其不售矣。故核实正所以省繁言也。
译文:
陛下幼年登基,继承大业,四海之内,百姓都殷切盼望,敬仰陛下的德化广泛覆盖,慑服于陛下不用武力而使天下归心的英明。然而那些愚蠢的小丑,竟敢违抗朝廷,致使军队战败,国土沦陷,国家没有安宁的岁月。征兵时发现兵源匮乏,选将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将领。如今禁军集中、卫屯遍布,看似和过去没什幺不同,但实际上这些军队如同土做的羹、尘做的饭一样,根本派不上用场。
国家每年免除数百万金钱来供养这些人,可到了关键时刻却丝毫发挥不了作用,那要这些人有什幺用呢?那些享受世代封爵、拥有军事大权的人,表面上和国家兴盛时期没什幺两样,但真正把事情托付给他们,却像依靠乳臭未干的商人们一样,根本靠不住。国家用数十百个显贵的官职来使他们荣耀,可纵观下来,却收不到他们一丁点儿的用处,那要这些威风凛凛的人又有什幺用呢?所以陛下内心忧虑地思索,毅然想要精简繁琐的言论以追求实效,审慎地掌握权柄以谋取时机。
臣认为,精简繁琐言论,不如先确定判断是非的标准。如今所说的是非,其实都是毁谤和赞誉。毁谤和赞誉到了极致,就连周公和王莽这样的人都难以判定好坏,但从长远的历史评价来看,终究不会有人肯定王莽而否定周公,这只是因为事实如此罢了。事情必定有依据,依据必定来自所见所闻。当见闻准确无误时,那些凭空捏造、捕风捉影的言论自然就没人相信了。所以追求实效正是精简繁琐言论的方法。
臣又以为操柄之审,莫若先断刑赏之平,以舜之哲惠知人,既曰何畏于驩兠有苗,而卒不贷刑于四凶,惟其当焉耳。天下固有刑一人而亿万人劝,赏一人而亿万人服者,此正事机之窍系。若服于不果,终于不信,遂至不公,而激扬天下之柄于是乎穷矣。故图机正所以操柄也。
繁言既省,而有位者咸思举实以自效,募兵则实有其兵,遴将则实有其将,何至有乌合之虑,而厪鼓鼙之思。操柄既审,而当事者咸思乘机以自奋,庙堂则有庙堂之机,疆场则有疆场之机,何至有儿戏之虞,而深纨绔之戒。主恩固结,一时之情面悉化为肝胆;皇威振耀,而百司之顾盼尽转为担当。局内无猜,共效同舟之济;师中奏吉,坐收仗钺之勋。此信可旋至而立效者矣。
抑臣尤有进焉。陛下之尊犹天也,天未尝不借四序五行以成其穆穆,而穹昊之森严不专在四序五行也。天亦未尝不借霜雪雷霆以彰其赫赫,而明盛之彰瘅亦不专在霜雪雷霆也。
陛下亲贤使能,济济充庭矣,而孰可为相,孰可为将,孰可治民,孰可理财,圣心其有区别乎?讲学勤政,时时励精矣,临朝秖奏引之文,讲幄少献替之实,中旨有斜封之渐,外庭鲜伏蒲之功,圣虑亦尝猛省乎?此皆文经武纬之原,而光昭震叠之本也。
臣未敢胪举先朝盛事,即神祖四十余年,西平哱,东靖倭,北市虏,南灭播,此亦皆劲敌,宁易剪乎?而渡师祖席之上,奏功设笑之间,同此生齿,何尝忧无兵,同此人材,何尝忧无将!此无异故,神祖乘积强之绪,人心国是,当振肃之余。而陛下继久安之祚,法制政令,正颓靡之候也。严以持之,断以决之,精明以运之,刚毅以操之,文德诞敷,武功丕显,天下引领望之矣。
草莽愚臣,不识忌讳,干冒宸严,不胜战栗陨越之至。臣谨对。
译文:
臣以为,掌握权柄的关键,莫过于先确立刑罚奖赏的公平性。以舜帝的睿智贤明,面对驩兜和有苗的威胁尚且无所畏惧,却最终没有宽恕四凶的罪行,正是因其刑罚得当。天下本有"刑罚一人而激励亿万人,奖赏一人而服膺亿万人"的治理要诀,这正是国事机枢的关键所在。若赏罚不果断,最终会失信于民,导致不公,进而丧失驾驭天下的权柄。因此,谋划时局正是为了掌握权柄。
臣再进一言:陛下之尊犹如苍天,虽借助四季运行和五行更替展现威严,但天道森严不单依赖自然规律;虽借助霜雪雷霆彰显威力,但天象昭彰不专于气象。如今陛下亲贤臣、用能人,群臣济济一堂,但谁堪为相?谁可为将?谁宜治民?谁善理财?圣心是否已明辨?讲学勤政虽时时励精图治,但朝堂之上仅有文书往来,经筵讲席缺乏建言献策,宫中渐生斜封墨敕之弊,朝堂难见伏蒲直言之风,圣心是否曾深省?
臣不敢列举先朝盛世,仅以神宗皇帝为例:四十余年间平定哱拜之乱、东征倭寇、北市议和、南灭播州,皆是劲敌,何其不易!但神宗皇帝凭借国势强盛之基业,振作人心,肃清朝纲,方能奏凯。而陛下继承久安之天下,恰逢法制颓靡、政令衰微之时。若能以严明持国、果断决策、精明运筹、刚毅执政,必能文德广布、武功显赫,天下百姓翘首以待。
臣虽出身草莽,不识忌讳,冒昧直谏,战战兢兢,谨此上对。
1622 年 4 月 28 日 (天启二年三月十八),熹宗 朱由校赐状元文震孟 、榜眼傅冠、探花陈仁锡等3人为第一甲进士及第,张天麟等77人为第二甲进士出身,陈献策等329人为第三甲同进士出身。
第一甲共3名:分别是状元文震孟 、榜眼傅冠、探花陈仁锡
文震孟(1574—1636) 江苏长洲(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市)人。曾用名: 文从鼎 字: 文起 号: 湛持 。 文震孟的曾祖为明代着名书画家文征明,祖父文彭,父亲文元发均以道德文章名闻海内。文震孟精于《春秋》.文震孟的科举传奇十载磨砺 万历二十二年(1594年)21岁中举人,但此后连续9次会试失利(至万历四十七年),期间外甥姚希孟中进士,而他仍落榜。直至天启二年(1622年)第十次会试,历时二十七年,终以48岁高龄状元及第,授翰林院修撰。崇祯9年(1636),因外甥姚希孟之死他过度悲伤而卒,享年63岁。
据载万历年间,江夏名臣熊廷弼视学江南,非常严厉,考场规则又十分苛刻,严格,引起秀才们的不满。熊廷弼说:“本院千军万马且不惧,何畏尔等诸生乎?”当时文震孟也在考生之内,最后一个答完,熊廷弼一直坐着等他交卷。文震孟写完后,又把自己的文章高声朗读了一遍,并拍案叫绝说:“此文要吓杀老熊矣。”熊廷弼闻言大怒,要责处他,文震孟说:“大宗师如通场寻得出第二卷有胜于此者再责不迟。”熊廷弼同意了,后来公布结果时,文震孟果然名列第一。
文震孟的弟弟文震亨颇负诗名,一日名士钟惺前往拜见,正巧文震孟也在座。当时文震孟还只是个举子,参加九次会试均落第。席间,文震孟拿出自己的文章向钟惺请教,问他:“如此文章是否可以考中进士。”钟惺表面上敷衍,退席后却对人说:“这样一个老举人,还会有什幺希望。不如以举人身份选个官做算了。”文震孟大魁天下后,钟惺十分后悔当日轻慢了文震孟。
文震孟生性耿直,在其夺魁时,大太监王体干以御批第一,忙派人持名帖向他报喜。按以往惯例,文震孟应以晚生名义回帖。可文震孟一向不满太监干政,遂对来人说:“我是新进的书生,不知这回帖该怎幺写,今姑以原帖奉复。”竟把这原帖退了回去。文震孟就任内阁成员时,按例也必须报名帖给司礼太监,并要送上一份厚礼,而文震孟偏不行此道。从此,这个规矩也就被废除了。
崇祯十五年(1642)追赠礼部尚书。南明福王追谥“文肃”。
文震孟书法传承家学 继承曾祖文征明书风,以楷书、行书见长,碑刻题额与曾祖文征明齐名。
傅冠(1595—1646),字元甫,号寄庵,江西进贤(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)人。傅冠乡试得中举人第二。天启二年(1622年)中进士第二人(榜眼),授翰林院编修。崇祯十年(1637),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,入阁参政。
及第
缥缈卿云洒九天,承恩直上凤池边。
拔茅圣世逢初泰,领袖仙班愧后贤。
宸翰赐题名骤贵,宫罗新试色逾鲜。
风云感奋千秋事,报主盟心益凛然。
注释:
①卿云:亦作庆云,景云。古人以为祥瑞。②拔茅:原为推荐引进。此为科举考中进士前几名。③宸翰:帝王的书迹。此指一甲前三名,皇上的题字。④宫罗:指官服。
这首诗是傅冠在科举高中后的感怀之作
缥缈卿云洒九天
译文:轻盈的卿云(祥瑞之云)飘散于九重天际,象征圣世祥瑞。
承恩直上凤池边
译文:承蒙皇恩升迁,得以跻身翰林院(凤池喻指朝廷中枢)。
拔茅圣世逢初泰
译文:在太平盛世中被选拔任用,恰逢国运初兴之时。
领袖仙班愧后贤
译文:虽位居朝班前列,却自愧才德不及后来的贤臣。
宸翰赐题名骤贵
译文:皇帝亲笔题词赐名,声名因此骤然显赫。
宫罗新试色逾鲜
译文:新试宫廷礼服,色彩比往日更加鲜亮(喻指恩宠之重)。
风云感奋千秋事
译文:面对时局变幻,感慨此番际遇乃千秋盛事。
报主盟心益凛然
译文:报效君主之心愈发坚定,如冰雪般清廉凛然。
赐宴归第
两袖天风蹑晓霞,传呼彷彿御星槎。
丹霄捧日腾黄甲,仙仗排云引碧纱。
笑去看花金勒稳,醉来归第玉鞭斜。
连茅自识君恩重,岂为轻肥羡物华。
注释:
①黄甲:科举进士及第者的名单用黄纸书,故名。②金勒:金饰的带嚼口的马络头。③轻肥:指轻车肥马。
此诗通过描绘傅冠赐宴归家的场景。
·
两袖天风蹑晓霞,传呼彷彿御星槎。
译文:两袖生风踏着清晨的霞光而行,侍从传令仿佛驾驭着天河的星槎。
· 丹霄捧日腾黄甲,仙仗排云引碧纱。
译文:红霞满天如捧起太阳,进士金榜高高悬挂;皇家仪仗排开云霞,碧纱宫扇在前引路。
· 笑去看花金勒稳,醉来归第玉鞭斜。
译文:笑看骑马游街的从容,金鞍稳坐意气风发;醉后归家玉鞭斜挂,尽显洒脱之态。
· 连茅自识君恩重,岂为轻肥羡物华。
译文:即便身居茅屋也深知君恩深重,岂会因富贵浮华而心生羡艳?
陈仁锡(1579~1634),字明卿,别号芝台,江苏长洲(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市)人。19岁(万历二十五年,1597年)中举人。后师从武进学者钱一本研习《周易》,深得易学精髓。后七次会试均落第。天启二年(1622)终于高中进士第三人,授翰林编修。此科第一名,状元文震孟也是当时着名儒士。崇祯改元,陈仁锡以右春坊右中允出任武举会试主考官。崇祯7年(1634)。朝廷欲起用他为南京国子监祭酒,还未上任,即病逝,享年56岁。南明弘光政权福王赠詹事,谥文庄。
陈仁锡《皇明世法录》辑录明代典章制度,是研究明史的重要史料。
1622 年 5 月 12 日 (天启二年四月初三)擢状元文震孟为翰林院修撰、榜眼傅冠、探花陈仁锡为编修。
1622年8月7日(天启二年七月初一)正值孟秋时节,明熹宗朱由校亲自前往太庙祭祀。此时,新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黄汝艮上疏辞谢升迁,并借机向皇帝提出国家将人才选拔分为文科和武科。文人士子通过科举获取功名、得以显达,他们都专注于经籍章句的研读,对军事事务全然不做研究。甚至连武夫也渐渐变得像文人一样,如今常常出现把刘秩当作张通儒、把李元平当作李希烈这样不辨贤愚的情况,被贼人所嘲笑。人们都认为文人没有实际用处,但毕竟聪明才智之人大多还是出自这一群体,关键就在于朝廷如何培养和考核他们。
似乎应当制定明确的法令,让督学使者在考核士子时兼顾军事方面的内容;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也应在考试后半段出关于军事谋略的题目,以考察考生的战略规划能力。
明熹宗朱由校认为黄汝艮的奏章内容涉及当时的重要事务,命令相关部门立即审议并详细回复。
1622 年 9月 24 日(天启二年八月二十)增武举名额三十名。
1622 年10月 25 日(天启二年九月二十一)吏科给事中甄淑上奏建议:武举考试应当仿照文举制度设立殿试环节,要求所有武举中试者(即通过会试的考生)160人身着本等巾服谢恩,由兵部职方司与科道官员共同核查考生的年龄相貌、勇武之力及技艺才德,并记录在本人名下。十月初进行过堂考核,令考生陈述所长,提前演练测试后,于当月十五日【1622 年11月 17 日】由皇帝亲临策问。内阁大臣与兵部尚书侍立陪同,最终由皇帝钦定一甲三名授予都司佥事,二甲三十名授守备,三甲百余名依次授予出身资格。兵部职方司需在三年内完成所有职位补缺事宜。
1622 年11月 4 日(天启二年十月初二) 兵部左侍郎张经世等官员在整理武举考试名册时,发现考生吴自明的档案中标注"曳白"二字(疑指考试作弊或试卷空白) 涉事官员怀疑吴自明有舞弊行为,立即上报朝廷要求彻查 。
法司介入调查并组织复审,发现: "曳白"实为已遭斥退的武举周自邵(同音不同字) 错误源于主事陆燧在弥封编号时的失误
最终吴自明无过错,恢复原定名次,按正常程序任用。陆燧负主要责任扣减三个月俸禄。
1622 年11月 5 日(天启二年十月初三)兵科都给事中朱童蒙认为武科人才晋升停滞,是由于其他途径人员混杂所致,于是分条提出两条建议:
其一,要求巡抚和巡按进行清理淘汰。凡是来历不明、钻营谋求长期占据职位的人,都要予以淘汰。武官入境赴任和复命,都要像文官那样进行考核和弹劾,每季度末汇总空缺职位上报兵部。
其二,要求兵部完善选拔办法。每次选拔日期定在双月,在当堂抽签,签也按照南、北、中划分,以求做到人地相宜。对于那些才能卓越、品行出众的人,任职三年后可以内选到京营任职,就如同文官行取的制度一样。日后若急需大将,必定从这些人当中会推选拔,从而改变人们重地方轻京城的观念。
兵部回复,表示同意这些建议。皇帝批准了该建议。
1622 年 7 月 31 日 (天启二年六月廿四)36人庶吉士
1622 年 4 月 28 日 (天启二年三月十八),第二甲进士77人,第三甲同进士329人。
1622 年 7 月 31 日 (天启二年六月廿四)选庶吉士:蒋德璟(第二甲第69名)、郑鄤(第二甲第30名)、李明睿(第三甲第249名)、倪元璐(第二甲第20名)、杨玉珂(第三甲第120名)、倪嘉善(第三甲第94名)、黄道周(第二甲第74名)、 张士范(第三甲第24名)、朱之俊(第三甲第189名)、张四知(第三甲第44名)、杨行恕(第三甲第121名)、黄锦(第三甲第327名)、齐心孝 (第二甲第8名)、刘必达(第二甲第11名)、方逢年(第二甲第4名)、陈盟(第三甲第233名)、郑之玄(第三甲第61名)、王锡衮(第三甲第328名)、许士柔(第三甲第277名)、刘先春(第二甲第67名)、 李绍贤 (第二甲第12名)、陈维新(第三甲第29名)、文安之(第三甲第239名)、陈具庆(第二甲第18名)、王铎(第三甲第58名)、李若琳(第三甲第64名)、孙之澥(第三甲第235名)、 陈演 (第二甲第50名)、王鸣玉(第三甲第4名)、梁元柱(第三甲第216名)、谢德溥(第三甲第30名)、杜三策(第三甲第10名)、屈可伸(第三甲第76名)、王启元(第三甲第162名)、徐时泰(第三甲第145名)、南居仁(第二甲第71名)
1622年8月6日(天启二年六月三十)--1622年9月22日(天启二年八月十八回礼部管事离任)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顾秉谦(1595 年 7 月 19 日万历二十三年六月十三庶吉士)重任庶吉士导师。
1622年8月6日(天启二年六月三十)--1624 年 3 月 7 日(天启四年正月十八)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周如磐(1598 年万历二十六年三月庶吉士)任庶吉士导师。
1622 年 10 月 4 日(天启二年八月三十)--1623 年 2 月 17 日(天启三年正月十八入阁离任)礼部右侍郎朱延禧(1595 年 7 月 19 日万历二十三年六月十三庶吉士)任庶吉士导师。
经过1年另8个月翰林院培训,1622 年 7 月 31 日 (天启二年六月廿四)翰林院庶吉士36人除5人外都在朱中央授职。
1624 年 3 月 7 日(天启四年正月十八)庶吉士授官方逢年、刘必达、陈具庆、倪元璐、黄道周、齐心孝、 陈演、南居仁为编修;张士范、谢德溥、张四知、王铎、郑之玄、屈可伸、徐时泰、王启元、朱之俊、陈盟、孙之澥、文安之、李明睿、许士柔、黄锦、倪嘉善、王锡衮为检讨。(最终留在翰林院25人,占庶吉士36人的69.44%,占庶吉士授职31人80.65%。)
杨梦衮(1620 年 1 月 5 日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一庶吉士)为兵科给事中、刘先春、王鸣玉、杜三策、陈维新为x科给事中
杨玉珂为xx道御史、梁元柱为陕西道御史
郑鄤(因上疏弹劾阉党,被降职外调,回籍候补。天启六年,削职为民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